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统计,目前我国超过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比例为19%,6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比例为10.4%。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病等都与肥胖有关。为了满足患者的减肥需求,很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减肥诊所。事实上,减肥诊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减肥诊所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更精准地满足减肥人群的需求?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
上午9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外,几名肥胖患者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今天病人很多。”副主任医师刘佳告诉记者,今天上午她在门诊就诊了30多名患者。六年前,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看到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于是专门开设了肥胖门诊。刘佳还在自己的专业中加入了“减肥”。现在,她每周五早上都会和两名内分泌科医生一起去肥胖诊所。最近,刘佳看到了肥胖诊所的变化。 “以前来肥胖门诊就诊的患者都是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极度肥胖的人,现在80%的患者只是单纯肥胖,并没有明显的疾病。过去,人们认为只有患病的人才可以去医院就诊。”看医生,但现在他们也会为了看医生减肥而这么做。”刘佳表示,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在提高。当肥胖达到一定程度时,手术是患者快速减肥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减肥手术日趋成熟,从束胃手术到袖胃手术,普通外科开设减肥手术门诊已成为趋势。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于2016年开设了减肥手术门诊。记者来到减肥手术门诊时,韩家刚主任医师正在为一名体重约150公斤的男子联系手术床。 “来这里的病人都是重度肥胖,正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如果体重指数(BMI值)超过37.5,就会建议他们进行手术。”韩家刚说道。人们的肥胖原因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健康观念不同,导致减肥需求不同。为了精准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一些医院在不同科室开设多个减肥门诊。除了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和普外科的减肥门诊外,北京多家综合性三级医院都开设了减肥门诊。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营养科设立了医学营养体重干预门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分泌科和内分泌科设立了减肥门诊。普外科等医院在运动康复科、中医科等处设立了减肥门诊。随着减肥需求的增加,减肥方法变得更加专业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作为专科推广的先驱。记者了解到,医院除减肥门诊外还设立了减肥外科,配备床位20余张。
虽然减肥诊所的多种形式满足了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但它们常常让前来就诊的患者迷失方向。 “有很多病人不应该来这里,因为他们不符合手术指征,也不想做手术。”这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减肥与糖尿病外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李志飞感到困扰。肥胖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多学科干预被业界公认为减肥诊所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患者少出行、去合适的门诊,李志飞和他的团队在开设减肥诊所后,经过三年的探索,于2019年成立了心脏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中心、麻醉科。由营养系、营养系等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李志飞介绍,多学科会诊干预有三种形式。一是对80%左右住院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二是患者在减肥多学科团队中某科室门诊就诊时,如果合并症较多、情况较复杂,收治医生可以发起多学科会诊;第三,不清楚自身情况的患者直接发起减肥多学科门诊(MDT)。多学科会诊模式不仅能准确“指导”患者,也能让李志飞学习新技能,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探望病人时,他经常遇到聊天时睡着的病人。 “这些患者大多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经常出现低氧血症,症状严重时,要特别注意术后不要立即拔管,否则患者会窒息而死。”李志飞表示,课题组呼吸科睡眠中心的成员利用专业知识,为本组患者从术前到术后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操作流程。 “第三种多学科会诊的模式是减肥诊所最理想的状态,但成本也明显高于普通诊所,目前适合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李志飞强调道。许多医院也渴望尝试多学科会诊,但仍存在一些困惑。刘佳认为:“多学科诊疗是肥胖门诊的趋势,但也面临着医疗资源有限的困境。各科室的医生还有其他门诊可以提供。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机制,让大家坐在一起,为肥胖提供治疗?我们需要探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