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资讯

《重塑女性自信:面对缺乳困境,传统观念与婚姻挑战的深刻探讨》

对进行乳房重建手术前的林朵来说,当初爽快的割舍没有换来安稳的生活。即使切除了癌变组织、身体恢复,缺失乳房仍时刻提醒着这群乳腺癌患者——她们是病人。对很多女性而言,传统观念束缚下,生病的打击甚至不如缺失乳房的痛苦来得煎熬。

近年来,不少乳腺癌病人选择了乳房重建手术——利用自体组织或假体重建乳房外形,恢复随乳房被切除的自信。但由于健康观念、经济状况等原因,全国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的重建率仅10%左右,还有不少缺乳患者在痛苦挣扎,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患者们总是尽量弱化外界对乳房的关注,对于她们来说,这样的病不便对外讲述,只能把心事揉进乳房里。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及头颈外三科主任李赞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因为缺失乳房,夫妻关系受到了影响,甚至离婚,而手术的重建,一方面是帮她们恢复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则是疗愈心理创伤。

【1】“不做的话是一辈子的遗憾”

37岁的吴晓娟(化名)下午4点出现在位于湖南省肿瘤医院14楼的肿瘤个案管理中心医学摄影室,她背着黑色双肩包,穿运动鞋,头发利落扎起,皮肤黝黑,身材瘦小。每三个月一次的复诊,她需要提前一天凌晨4点就起床,从永州农村的家里拼车到火车站,再搭车来长沙。

摄影室为患者拍照记入档案,来到这里的女人们,进了屋子总是毫无顾忌地掀起上衣,露出松弛的肚皮。多数人肚皮上有一条赫然醒目的横向疤痕,那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手术从腹部取走脂肪填充到胸部的痕迹——年轻女性不建议这么做,取走脂肪的肚皮缺乏弹性,未来生育可能导致肌肉分离、切口裂开等严重并发症。

乳腺肿瘤整形及头颈外三科主任医师李赞建议她近期做一些修复,会更好看些,考虑到费用和身体状况,她没有明确回答。但一年多前的乳房重建手术,让她如获新生,“不做的话是一辈子的遗憾”。

2019年10月,和丈夫在广东打工的吴晓娟确诊乳腺癌,工厂得知此事让她赶紧回家治病。被告知要切除单侧乳房,对癌症的恐惧让吴晓娟没有多少留恋,但李赞告诉她,她的情况可以进行即刻乳房再造(即一期重建),能保留乳房下皱襞等重要结构,恢复对称的乳房外形,最大限度保留乳腺美学元素,比起延期重建(二期重建),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治疗费用少很多。

看着身边切除乳房的朋友佩戴义乳,生活非常不便,吴晓娟想,“我本来就比较丰满”,于是同意了重建手术。手术很顺利,报销后共花了3万多元,她觉得“还是挺值的”。

一年多来,吴晓娟每次复诊开的靶向药和内分泌药要花一万多元,算上后续化疗,目前已花去家里近20万元。离开工厂后,她没有再出去工作,在家照顾两个小孩和老人,家庭经济负担落到丈夫一个人身上。比起重建费用,高昂的治疗费阻挡了修复的收尾和她进一步变美的脚步。

【2】义乳不方便,二期重建难度大

202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数据显示,全球癌症新发数高达1930万,其中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2020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例数为42万,为中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之首。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有病的乳房没有那么值得留恋。资料显示,约70%以上的患癌女性选择手术切除,换取健康。但恢复健康的身体要重启生活,又因缺失乳房困难重重。

2020年8月,33岁的林朵(化名)确诊为原位癌后,在老家湘潭做了乳房切除手术。原位癌是一种早期非浸润性癌,通常治疗方案比较简单,不需要放疗或化疗,直接将肿块切除即可。但后来,林朵发现,当初爽快的割舍却没有换来安稳的生活。

恢复后,林朵戴上了义乳,穿上衣服看不出来,但义乳和右胸骨头的碰撞摩擦,时刻提醒林朵“残缺了”。稍做剧烈运动,义乳就会移动,需要调整。自从切除乳房,每次换衣服,她都避开丈夫,“怕他不舒服”。

义乳是硅胶材质的假乳房,呈三角形或圆形的,颜色与肤色相近,中间的小凸起模拟乳头。把义乳塞进专门设计的内衣里,穿上即可填平术后留下的残缺。在肿瘤医院一楼的超市里,卖得最好的一款义乳是无膜的,市场价5520元,外部光滑柔软,内部有蜂窝状的透气孔。店员介绍,其舒适度秒杀市面上所有百元义乳,使用寿命高达十年,洗完可以挤出里面的水,还能用电吹风吹干,“非常方便”。

对于乳腺癌患者,切除手术后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义乳虽不如重建手术,但能防止两边乳房重量不平衡引起的斜颈、脊柱侧弯等问题。但这样的物体塞在自己胸前,每次洗澡,林朵都不忍心看自己的右胸,“过不了这个坎”。

医院的资料图里记录着许多与林朵情况相似的患者。她们一边胸部饱满,另一边是干瘪的伤口,疤痕呈棕色,衔接处凹陷。

对于林朵即将进行的二期重建,主管医生周波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一期重建相当于装修房间,而二期重建是在平地起一个新房子。从美学角度来看,乳房下皱襞(乳房下方和腹部连接处)、乳头乳晕的对称,甚至下垂感,都是建房子的难度所在,“外面的体表标志被切除了,相当于从零开始”。

林朵自己也知道:“成功率只有70%。她们都说二期重建你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3】重建率低,乳房缺失成难言之隐

8个小时的手术结束,一觉醒来,林朵觉得自己唯一的变化只是肚子上的脂肪被移到了胸部。护士将她推回病房,她迫不及待地想看自己的新乳房,心想,“终于又过了一关”。

林朵躺在床上,双腿屈起——防止腹部伤口裂开,病服上衣褪到腰部,胸前盖了一条白色毛巾,几根引流管从毛巾下面伸出,流进床底的瓶子里。医生来查房,她兴奋又焦急:“到时候把乳头做一下就更好了。”

在中国,乳腺癌呈年轻化趋势,约70%以上的乳腺癌病人愿意接受乳房切除手术,然而,与乳腺癌高发病率、高手术率相比,乳房重建率极低。

2016 年,我国首部《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再造技术指南》发布,我国每年约有 20 万例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手术治疗,但乳房再造的比例不足 1%。如今,这个数据略有上涨。媒体此前报道,一组全国一、二线城市70家乳腺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的重建率为11.69%。

事实上,在中国,乳房重建技术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展,但除专业重建人才匮乏、乳腺外科与整形科医生缺乏合作外,乳房重建需要自费,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有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在法国等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中,乳房切除之后进行重建的比例已达到80%。”

与重建的喜悦相对的是,对中国女性而言,社会观念的约束下,生病的打击甚至不如缺失乳房的痛苦来得煎熬。她们面对的不仅是躯体形象受损的冲击,与丈夫的矛盾也日益升温,最终,自卑、焦虑的压力带她们驶离正常的生活。

即使切除了癌变组织、身体恢复,缺失乳房仍时刻提醒着她们是病人。多位患者告诉记者,切除乳房后才意识到,缺失乳房的痛苦比得病多得多,因为那会时刻暗示自己,“我不是正常人。”

李赞给病人检查 图/高媛 摄

【4】身心治疗的意义远超手术本身

李赞是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及头颈外三科主任,从事肿瘤修复方面的工作近30年,目前他带领的团队每年要进行500多例乳房重建手术。他治疗过的重建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

出于对“女性因乳房而美丽”类似观念的认可,不少患者主动找到李赞,要变回“完美女人”。

但与林朵一样,她们大部分不愿声张自己患病。来咨询手术的,多是母亲或姐妹作陪,甚至病友约好一起来。重建手术恢复期短,术后7天内就能下地,她们慕名前来,满意而归,又匆忙回归工作。她们弱化外界对乳房的关注,但这样的难言之隐又困住她们。

有时候夫妻一起来就诊,李赞听过丈夫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别做了,我又不嫌弃你”。这是他们听过最多的一句话,但也是“最不靠谱的一句话”。后来,一些由丈夫陪着来手术的患者,复诊时已经离婚。

有患者告诉李赞,失去乳房后,她与丈夫间再也没有过性生活,“她说别说让老公看我的伤口,我自己都不敢看。”缺失乳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

有医生认为,乳房重建不仅是整形美容,其对患者身心治疗的实际意义已远超手术本身。问题是,伤害由何而来?

术后三个月,48岁的朱英(化名)从沅江赶来复查。她穿着黑色背心,外面套一件白色的镂空短袖,事业线若隐若现。她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生过病。三个月过去,朱英左乳头上方留下了一个水滴状的缝合痕迹,但她已经很满意,觉得自己无比美丽。

吴晓娟对现在的生活也很满意,即使她暂时不考虑再造一个乳头、纹一个乳晕,也无法出门工作。她住在医院对面的廉价宾馆,往来复查的路上,她惦记着家里两个还在读书的小孩,常想起家里的毛坯房,如果没有罹患癌症,“家里的房子还能装修下”。

潇湘晨报记者 蒋紫雯 高媛 通讯员 彭璐

用户评论

命运不堪浮华

这篇文章太触动了我的心了!我身边就有几个经历过重建手术的女性朋友,她们在身体上恢复了一大部分自信,但社会上的目光和评判却始終让他们感到不安。这种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真的很可怕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缺乳比患癌还严重" 这句话让我气愤! 医疗美容发展到现在应该已经超越了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这些勇敢战胜病魔的人们!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沐晴つ

真的很难想象重建手术之后还面臨如此多的无形伤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来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残酷的评判和嘲笑。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应该被尊重和珍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这篇文章讓我重新思考了我们对女性身體的认知和态度。重建手术是一种治疗的方式,是为了让这些勇敢的女人们活得更加自信且积极乐观,不应该被stigmatized!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婚姻里的责任是双方的,不能因为一方的身体变化而成为失败的原因。这个社会真的有很多误解,很多传统观念阻礙了人们的理解和包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有些人说重建手术是为了追求完美,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治疗上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恢复生活和自信! 希望大家都能对她们做出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支持。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的确,在传统文化里,一个女人的身躯很重要,但这不能成为评判她的全部,也不能让别人因此获得伤害权!重建乳房的女人们依然值得尊重和爱护。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煽动人心,但也让我思考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应该怎样对待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更加包容,更加理解,才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重建手术很复杂,需要很多心理调试和勇气。我希望这些女性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压力,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感觉这篇文章有点悲观化了重建乳房手术的结果,虽然传统观念确实存在障碍,但我们也应该肯定她们勇敢的尝试和积极面对后的勇气!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婚姻不应只是建立在一张躯体的完美之上,而是更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和爱。有些人说重建后的女性不再吸引人,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想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宫沐风

也许这个社会还没做好准备好去接受那些“不一样”的女性,但我们仍应该努力争取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多元的未来!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朽暖栀

希望有一天,人们会看到重建乳房手术的背后是女性的勇敢和坚强,而不是用“缺乳比患癌还严重”这种极端的想法来加剧她们的苦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怪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她们的决定,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无条件地批判。重建的过程一定充满了艰辛,但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人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夜漫长

我觉得有些评论太苛刻了,一个女人是否值得爱,不取决于她的外貌,而是她内在的善良、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文章的立意很好,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关注。真正健康的社会应该包容并肩携手所有的人,无论她们的身体状况如何,都应被尊重和爱护!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重建乳房手术的确是一个需要勇气的事情,我相信那些选择接受手术的女性都是勇敢且坚强的! 希望她们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重新获得自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