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整形整容

现场预告 | “洋盘子:迈阿密青年与上海小笼包”:沈开伟、余石、马玲、杨英对话上海小笼包做法

11月12日(周日)下午14点30分,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第169期活动,联合新经典,邀请《洋盘子》作者沈开伟、文学翻译家易适、复旦大学教授马凌、《小鸟文学》主编杨英等齐聚“上盛新所茑屋书店”(中间空间为书店指定对外办公空间,下同),与大家分享对上海生活的看法。

巨鹿路158号,万圣节狂欢夜。最近,上海又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了。(巨鹿路158号一带是今年上海万圣节狂欢的核心区域。)有人说,她可以再爱上海一百年。有人说,在上海,全球化呈现出了应有的样子。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背景。说到上海,我们总会联想到现代、洋气。就连新一代年轻人定义的“上海化”标准,也是西式的——“在只有法式菜单的小酒馆吃饭,喝一杯百元以上的精酿手调饮品,再来一顿高档的下午茶。”就像大多数外国人初到上海,去乌鲁木齐路的“牛油果阿姨”买生活用品,去大众化的轻食餐厅吃沙拉喝奶昔,去富民路吃墨西哥卷饼喝玛格丽特。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二十多年来以自由、多元吸引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来“冒险”。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圣卡维什乘着这股浪潮,21世纪初从迈阿密来到上海,生活了18年后,他首次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局外人:迈阿密青年与上海小笼包》。

这个引起不少人兴趣的中文片名,是典型的上海话,指对事物一无所知、缺乏阅历的外来人(“洋盘”也是四川方言,是外国的意思),相比英文片名 Outsider,自嘲味不言而喻。

从24岁到40多岁,一个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老外,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谈到了20年前的上海,那时这座城市刚刚开始发展,一切都还很单纯。当时他在做什么?

这座城市这些年发生了这么多变化,他有什么感受?

11月12日(本周日)下午14点30分至16点30分,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第169期活动即将举行。我们联合邀请了《洋板块:迈阿密青年与上海小笼包》作者沈开伟、文学翻译家余石、复旦大学教授马玲、《小鸟文学》主编杨颖等齐聚“上盛新所茑屋书店”,和大家聊聊二十年来的上海,百花齐放、多元文化碰撞,侨民的泡沫圈,以及一个对生活始终充满好奇的“洋板块”老外的跌跌撞撞的成长历程。

客人

沉开伟

一个“最懂上海小笼包”的外国人,一个曾计划做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呆了十八年的人。一个痴迷于美食和写作的人。一个愿意花十年时间寻找手工铁锅师傅的人。一个特别的人。不“争强好胜”。不总是快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地域不会限制他。金钱也不会限制他。我们这一类人。一个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人。一个热爱上海的人。

然后

作家、文学翻译家。作品有《只有一个人》、《没有这样的人》等小说、散文。译作有《证词》、《橘子不是唯一水果》、《徘徊》、《黑暗塔》等。

马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评专家。著有《爱书多年,成为专家》。

杨英

记者、作家。第一份工作是《第一财经周刊》记者/编辑。他曾参与创办《好奇心日报》,现为小鸟文学创始人兼主编。他也是《张医生》和《王医生》的合著者。

活动时间

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

14:30-16:30

上海小笼包的包法_上海小笼包做法_上海小笼包

活动地点

上杉新书茑屋书店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7号楼)

线下报名

直播预约

相关书籍

“洋板块:迈阿密青年与上海小笼包”

沈凯伟

因此翻译

“羊攀”是四川话,意为洋、凉。

在上海话里,它指的是外地人不太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作者用它作为书名,带有一点自嘲的意味。

本书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圣·卡维什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

2005年,24岁的沈开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青年厨师的身份前往香港,机缘巧合之下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翡翠36餐厅获得了一份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地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那里呆多久,到骑着边三轮摩托车跨越5000公里在中国寻找出路,从躲在外籍人士安逸的“泡泡圈”,到用10年时间寻找手擀制锅师,最终凭借《上海小笼包攻略》一举成名……他一年又一年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学会了如何成年,学会了爱,学会了吃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化。

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厚渊源。

运营团队

协办《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新经典》

本文由吕婉婷编辑

全新经典海报设计

本文由刘宝清审校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

作为新京报旗下文化领域垂直媒体,新京报书评周刊自2003年创刊以来,深耕文化、出版动态,为读者提供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影视、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学术动态,提供专题报道、阐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

2019年,新京报书评周刊基于已有的内容资源,推出“文化客厅”系列活动。文化客厅的线下活动旨在通过与读者的真实交流,构建立体的内容传播方式,以真实的个体去理解和见证时代的变化。

用户评论

太难

这片“洋盘子,上海小笼包”听起来很有意思!沈开伟、余石、马玲、杨英都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他们对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探究非常有深度。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对话的内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太期待了!我一直对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这种文化对比很感兴趣。期待这场现场预告能够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揭露其中的趣味和矛盾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我超级喜欢杨英的作品!这次能有机会听到他们四人关于上海小笼包做的对话一定很有趣。 他们对美食的理解和视角肯定不会让人失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沈开伟总是带来独特的见解,这次讨论上海小笼包做法应该会非常有趣。我一直觉得这种文化的交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痕迹很有意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有点好奇这几位艺术家如何看待“洋盘子”和“上海小笼包”,这两种东西在他们眼中分别代表了什么? 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希望这场对话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真是个有趣的结合!我一直觉得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充满活力的,而艺术家们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期待他们在现场预告中给我们带来更多启发,看看他们的“上海小笼包做法”究竟是什么样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我也对这场对话很感兴趣,毕竟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我觉得"洋盘子"这个词用在那感觉有点怪异,不知道他们的用意到底是怎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喜欢听他们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上海小笼包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在迈阿密青年眼中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期待这场对话能给我带来一些新鲜想法。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感觉这个标题有点刻意引起争议,虽然我对这个话题本身感到好奇,但“洋盘子”这个词让我不太舒服。希望他们能够用更尊重和客观的方式来探讨文化差异。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说实话,这个主题听起来有点无聊,我并不对迈阿密青年对上海小笼包的做法有多感兴趣。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艺术讨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扎心

我对沈开伟的作品一直很欣赏,期待他在这场对话中提供一些新的 insights。(insight) 我想了解他们对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如何起到作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默默的爱

上海小笼包作为一种美食文化象征,他们在现场预告中是否会探讨它背后的历史、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呢?我很期待这场对话能够深入地探索这些方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一旅程

洋盘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这个标题让人感觉很想去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人在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上海小笼包。他们的视角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反思?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希望这场对话能讨论到中国美食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人们如何以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敬情

我对“洋盘子”这个词语的理解是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化。我很想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场现场预告应该能给我一些启发。希望能听到他们关于上海小笼包做法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个人体会。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花为谁悲丶

喜欢杨英的作品!期待这个现场预告能让我了解到“洋盘子”的真正含义。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把孤独喂饱

虽然有点好奇,但我对他们想要从上海小笼包中挖掘什么元素,以及与"洋盘子"相结合有什么意义,还是不太兴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感觉这个主题有点过于学术化,缺乏娱乐性。我希望他们在现场预告中能够用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观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